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9:36 点击次数:53
在毛主席的后人中,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与毛主席有些相像。比如,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。
在一档采访节目中,主持人将毛小青与毛主席微笑的两张照片放到一起对比。观众发现,两人非常神似。脸型、鼻子都很像,笑起来的神态也很像。
当主持人问起毛家后人中,谁最像毛主席时,毛小青回答道:“李敏的五官像爸爸,李讷的身形像爸爸。”
不过,无论是李敏、李讷,亦或是毛岸英、毛岸青,他们都没有遗传到毛主席身上最显著的特征——下巴的那颗痣。只有李敏的女儿,毛主席唯一的外孙女孔冬梅,隔代遗传了。
除此以外,孔冬梅的眼睛、温和的神色以及特有的微笑,也与毛主席很是相像。
因此,孔冬梅也被认为是长得最像毛主席的后人。
毛小青与毛主席
孔冬梅出生时,母亲李敏与父亲孔令华已经搬出了中南海。
因为父母忙于工作,她6岁之前,一直与外婆贺子珍生活在一起。
孔冬梅出生时,毛主席已经79岁了。因为种种原因,孔冬梅虽然没有与外公见过面。但是,他们之间却有着特别的缘分。
对于子女的婚姻,毛主席一直不愿过多干涉,还鼓励他们要找普通人,找工人、找农民。
因此,当女儿李敏告诉毛主席,自己与孔令华相恋时,毛主席非常高兴,得知孔令华是起义将领孔从洲将军的儿子时,毛主席非常支持他们的婚事,还不忘让李敏询问母亲贺子珍的意见。
李敏的婚礼上,毛主席更是兴致高涨,一向不怎么喝酒的他,频频向客人们敬酒。
婚后没多久,李敏生下了儿子孔继宁,随后搬出中南海,住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间小平房里。
由于要养孩子,为了省钱,李敏决定自己生火、自己做饭。
但是,这些事情她并不会做,起初总是把屋子里弄得全是烟,饭也做不好,但她并没有放弃。虽然手忙脚乱,但过得很幸福。
李敏与孔令华
一段时间后,李敏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饭菜。她去中南海看望父亲毛主席时,高兴地告诉父亲自己会做饭了,还会炒菜呢。毛主席非常欣慰,高兴地说道:“比你妈妈强多了!”
后来,李敏再次怀孕。抚养一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,再加上他们夫妻工资并不高,又赶上中国经济困难时期,日子过得很清贫。李敏担心孩子生下来后,他们夫妻没有能力养活孩子。
于是,李敏开始思考,要不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。犹豫之际,李敏决定给父亲写一封信,征求意见。
毛主席收到信后,立即回信:
“要,生活再困难,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。”
毛主席还表示,如果生活费不够,由他负责。
因此,孔冬梅后来提到此事时,曾感叹道:“真的应该感谢外公,是外公救了我的命!”
孔冬梅
另外,孔冬梅出生时也不顺利,还遇到了险情,脐带绕颈,李敏和孔令华当时非常担心。好在,后来化险为夷。
顺利降生后,李敏带着孩子的照片,去给毛主席看。毛主席看着可爱的外孙女,非常高兴。
他决定给孩子取名为“孔冬梅”。“东”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,而“梅”是他最喜欢的花。毛主席希望这个孩子有坚定的意志,和顽强的生命力,他对这个孩子,寄予了美好的祝福。
也是在1972年,李讷的儿子王效芝也出生了。当时,李讷已经离婚,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,非常疲惫,生活也没人照料,想请一个保姆,但经济能力又有限。
此时,毛主席也牵挂着李讷,派人前去看望。无可奈何的李讷,艰难地开口,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。
毛主席得知后,同意从自己的稿费中,拿出3000元接济李讷。
但是,考虑到李讷的情况,张耀祠提议:“3000元不太够,建议接济8000元。”
李讷
毛主席虽然觉得8000元有些多,但想到女儿的困境,以及出于对女儿的愧疚,最终还是同意了。
同时,毛主席也想到了生活困难的李敏,以及刚出生的孔冬梅。他叫住张耀祠,吩咐道:“李敏也生孩子了,你给李敏、岸青,也送去8000元吧!”
孔冬梅出生后身体一直不太好,整天生病,三天两头往医院跑。为了照顾好女儿,李敏压力巨大。而父亲的接济,无疑帮了大忙。
因此,李敏、李讷等人,都非常感激父亲。
随着孔冬梅慢慢长大,李敏知道父亲喜欢这个孩子,便拍了几张照片,给父亲看。
毛主席看过后,高兴地说道:“什么时候把孩子带过来?”
遗憾的是,由于李敏夫妇忙于工作,孩子一直由母亲贺子珍带着,毛主席一直没能见到这个外孙女。
1976年,毛主席去世,孔冬梅全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,尤其是她的外婆贺子珍。
毛主席去世
贺子珍对毛主席的离世,似乎无法接受,悲痛之下,抱怨女儿没有照顾好毛主席。
而这一年,孔冬梅只有4岁。年幼的她,无法与大人们感同身受。外公的形象,她也只是通过照片与想象勾勒出来的。这一点,与母亲李敏小时候一样。
当年贺子珍负气远走苏联,在苏联产下一子没多久,孩子不幸夭折,贺子珍大受打击。再加上毛主席再婚的消息,贺子珍的情绪越发低落。
远在国内的毛主席得知后,非常担心贺子珍,为了让她尽快好起来,便将年幼的女儿李敏,送到了贺子珍的身边。
李敏虽然年纪小,但聪明可爱,她的到来,让贺子珍的心情逐渐好了起来。
但同时,因为自幼离开父亲,李敏在苏联时,对父亲没有任何概念。
一次,哥哥毛岸青指着学校墙上悬挂的照片,问李敏:“你知道这是谁吗?”
李敏小时候
不知情的李敏,天真地说道:“我知道,她是伟大领袖毛主席!”
毛岸青笑着对妹妹说:“不对,他是我们的爸爸!”
李敏不相信,笑道:“怎么可能?毛主席怎么可能是我们的爸爸呢?”
后来,李敏从母亲那里得知,毛主席确实是自己的亲爸爸。但是,回国后,她依旧不是十分相信,在给毛主席的信中,李敏又专门确认了一遍。直到看到毛主席肯定的回复,她才相信了。
因此,孔冬梅从孩童时期开始,对于素未谋面的外公,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。同时,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之心。
虽然孔冬梅没有见过外公毛主席,更没有直接接受他的教诲。但是,她通过母亲李敏,也间接受到了外公的教育。
毛主席一直严格要求子女,要求他们树立平民意识,决不能搞特殊,决不能有任何优越感。
毛岸青找对象时,毛主席对他说:“你谈恋爱,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……”
孔冬梅
李讷、李敏与毛主席生活在一起,毛主席与其他高级干部一样,可以有小灶。但是,毛主席却极少允许她们与自己一起就餐。
李讷、李敏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,毛主席让医生王鹤滨带着她们姐妹俩去报名。
当时,学校给了两张注册登记表,让填信息。看到其中那栏家长姓名,王鹤滨犯难了。他不敢自作主张,便将报名表带了回去,请示毛主席。
没想到,毛主席对王鹤滨说:“你带去的学生,就填你的名字嘛!”
就这样,李讷、李敏的“父亲”,成了王鹤滨。也是因为如此,上学期间,同学和老师们,都不知道她们是毛主席的女儿。
还有一次,李讷生病住院,登记时没有用自己的名字,而是化名“沈娟”,以毛主席保卫人员沈同女儿的名义,入住医院,没有享受任何特殊照顾。
王鹤滨
朝鲜战争爆发后,国家安全受到威胁,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主动请求上战场,毛主席毅然决然,如果儿子和其他千千万万平民子弟一样,上战场为国家而战。
当有人劝阻毛主席时,毛主席说:“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,他不去谁去!”
后来,毛岸英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,毛主席得知后,悲痛万分。
李敏、李讷进入大学以后,吃住都在学校,只有周末才能回来与父母一起吃饭。
当时恰好碰上国家经济困难,李讷常常在学校吃不饱饭,饿得肚子咕咕叫。
于是,李讷向毛主席诉苦:“学校食堂饭菜不够吃,油水太少,上课时肚子老是叫……”毛主席教育李讷:
“困难是暂时的,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。要带头,要做宣传,形势一定会好转。要相信共产党……”
毛主席
李银桥得知这个情况后,不忍心让李讷饿肚子,悄悄让卫士给李讷送了一包饼干。
几天后,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情,严厉批评李银桥:“三令五申不准搞特殊,为什么还要这样”
李银桥辩解道:“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……”
毛主席大发雷霆,拍着桌子说道:“别人我不管,我的孩子,一块饼干也不能送!”
其实,那个时候,毛主席过得也很艰难。
为了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,毛主席对自己严格要求,定下“三不”规定:不吃肉、不吃蛋、吃粮不超定量。有时候,毛主席一天甚至只吃一顿马齿苋充饥。
周恩来担心毛主席的身体,劝说毛主席吃点肉。毛主席却反问周恩来:“你吃了吗?”周恩来一时无言。
一次,李讷星期天回家,毛主席破例让李讷跟自己一起吃饭。连续饿了几天肚子的李讷,还没等父亲下达“吃饭”的命令,就自顾自的狼吞虎咽吃了起来。
李讷
由于太过着急,李讷的舌头被烫得“咝咝”直吹。这一幕,让毛主席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他静静地看着女儿,平静的说到:“慢点吃,别着急……”
李讷则一边不停的往嘴里扒拉饭,一边说话。吃完自己碗里的饭以后,李讷手里端着空碗,眼睛不由自主的瞟向桌子上的剩菜。
这个小细节,被毛主席与江青看在眼里。他们都停下了手里的筷子。江青直接将自己碗里的饭,拨到女儿的碗里。
毛主席则拿起报纸,一边看报纸,一边讲起了往事。
李讷惊讶道:“你们怎么都不吃了?怎么吃得这么少?”江青借口称胃不舒服,不敢多吃。
粗线条的李讷说道:“你们不吃,我就都打扫了啊!”
于是,李讷三下五除二,吃光了桌子上的菜……
另外,毛主席还教育子女,要低调,不要鲜花、不要掌声。要夹着尾巴做人,过普通人的生活。
在毛主席的教导下,李敏的生活一直都很低调。她也将这些道理,教给了自己的女儿孔冬梅。
孔冬梅与母亲李敏
孔冬梅清楚的记得,父母除了要养育他们兄妹两,每个月还要寄一部分钱给外婆贺子珍。因此,他们的生活和普通家庭一样。
另外,自外公毛主席去世后,母亲李敏的身体一直不好,孔冬梅从小就开始操持家务。
小时候,哥哥经常穿爸爸穿旧的衣服,而她穿哥哥穿不了的衣服。
但是,每个女孩子都有爱美之心,孔冬梅也一样,她的爱美之心,在一段时间内,受到了严重压制。
后来,为了穿上喜欢的衣服,孔冬梅学会了踩缝纫机。妈妈为了裤子能够穿的久一点,给孔冬梅买了裤腿特别粗的裤子。
孔冬梅不喜欢,便自己裁剪了裤子,用缝纫机重新做好。
1992年,孔冬梅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学习英美文学专业。大学毕业后,孔冬梅没有趁便进入一个大企业,轻松当白领,而是到刚刚创办的,只有数十人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打拼。
孔冬梅哥哥孔继宁
在这里,孔冬梅从端茶倒水、打杂开始干起,几乎公司所有的部门,她都待过。
这三年时间里,孔冬梅学到了很多东西,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,公司也从原来的小公司,变成了几十万员工的大企业。
但是,孔冬梅慢慢发现,这不是自己追求的最终目标。于是,孔冬梅决定自己办企业。
1999年,孔冬梅已经注册了公司,但她又恰好碰上了一个出国学习的机会。于是,孔冬梅告诉母亲李敏,自己想要出国学习。
离开的时候,孔冬梅几乎带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,包括被子、枕头,甚至是衣架这样的小东西。
最终,她独自拎着四个大皮箱,来到了美国。
在异国他乡,孔冬梅依旧保持低调。因为母亲一直告诉她:做人不要张扬,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优越感。
所以,在美国学习的时候,当同学们在课堂上辩论现代中国,以及毛泽东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时,碰到他们不理解的事情,孔冬梅都会讲给他们听。不过,他们并不知道,眼前这个人,就是毛泽东的外孙女。
孔冬梅
也是在这里,孔冬梅开始真正从不同的文化观念与角度,来看待外公、认识外公。
曾经,“毛泽东外孙女”这个身份,让处于青春期的孔冬梅,非常烦恼,她曾迫不及待想要长大,摆脱外公带来的巨大“光环”。
所以,刚来美国时,孔冬梅非常高兴,终于没人再关心她是谁,她的父母是谁,她的外公是谁等等问题。
但是,孔冬梅没有想到,她自己一直想要摆脱的“束缚”,竟然成了自己事业的起点。
在美国读书时,母亲李敏寄给了孔冬梅一本自己所写的《我的父亲毛泽东》。
孔冬梅看过之后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,几个晚上睡不着觉。虽然她以前听过家人的故事,但很多细节都是从那本书里才知道的。
孔冬梅与山村孩子合影
于是,孔冬梅决定,要通过寻访与追问,看清自己的血脉与家族,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红色文化。
为了纪念外公,孔冬梅将公司的名字取名为“北京东润菊香书屋”。
回国后,孔冬梅一边走访,一边写书。期间,她对外公、外婆等人,以及整个家族的历史,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。
另外,通过参加一些活动,孔冬梅真正感觉走近了毛主席事迹本身,同时也感受到,毛主席的影响实在太深了,他对中国几代人,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孔冬梅也因此觉得,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参加活动期间,孔冬梅也切身感受到了群众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。
有人说,自己看了孔冬梅的书,刚看到第一页,眼泪就下来了。还有一位老太太说:“毛主席诞辰的时候,他的后人都出来说说话,出几本书,给我们这些关心他们的人有个说法,好多人都想知道毛主席后人的生活情况……”
孔冬梅给读者签名
在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时,孔冬梅不忘关注公益事业。
结婚没多久,孔冬梅就与丈夫来到外公外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——井冈山。
参观井冈山时,孔冬梅发现这里有些孩子因为没钱无法上学。于是,泰康人寿向革命老区捐了一千万元。
孔冬梅说:“如果外公还在,对于这些问题,一定也是他老人家操心的。”
后来,泰康人寿还发起非公募基金会东润公益基金,由孔冬梅担任董事长。
回忆起外公,孔冬梅深情表示:“外公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一种执着、百折不挠的精神——坚定自己的理想,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,不要因为一些小的挫折而放弃。”而这也是孔冬梅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。
